第五屆中國濕地遙感大會在煙臺順利召開
7月27-29日,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承辦的第五屆中國濕地遙感大會在煙臺順利召開。本次會議以“濕地遙感與濕地修復”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17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等從事濕地遙感及相關科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學生,學術期刊的主編、編輯以及企業家代表共500余人出席會議。
大會現場
大會現場
7月28日上午舉行大會開幕式。煙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韓耀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秦松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王宗明先后致辭。韓耀東副市長代表煙臺市人民政府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所有與會代表表示誠摯的歡迎。他簡要介紹煙臺市濱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的發展概況,總結煙臺市在濕地資源調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及成效。他希望與會專家學者能夠在此次會議中相互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為地方以及國家濕地保護與修復奉獻智慧與力量。煙臺海岸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秦松對與會嘉賓、領導和各界代表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對大家長期以來給予煙臺海岸帶所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秦松介紹煙臺海岸帶所在海岸帶資源環境和生態安全、陸海統籌的海岸帶資源保護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科學研究和應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他表示,第五屆中國濕地遙感大會是研究所2023年度的重點工作之一,希望以此為契機,跨越界限,開啟、延續、深化和提升合作,在合作中創新、在共贏中發展,共同為海洋強國、美麗中國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王宗明作為中國濕地遙感大會榮譽主席和第一屆中國濕地遙感大會執行主席,向與會代表重申了發起“中國濕地遙感大會”的初心。他總結了前四屆大會所開展的工作與取得的成績,并預祝第五屆大會能夠圓滿成功。他希望中國濕地遙感大會能夠不忘初心、不斷發展,持續促進濕地遙感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為中國濕地保護與修復、可持續發展與利用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等做出積極的貢獻。煙臺海岸帶所副所長韓廣軒主持開幕式。
煙臺市政府韓耀東副市長致辭
煙臺海岸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秦松致辭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所副所長王宗明致辭
大會特邀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槐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所長韓廣軒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王宗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邢前國研究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張華國研究員、寧波大學孫偉偉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員分別作了題為“泥炭地碳動態與全球變化”“典型河口濕地演變機制與生態修復”“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時空特征”“我國近海大型海藻遙感及其藍碳貢獻評估”“太平洋島嶼國家海岸帶與海島生態環境遙感應用”“濕地植物多樣性遙感監測研究進展與展望”以及“黃河三角洲鳥類多樣性及其生境質量遙感監測與評估”的主旨報告。大會特邀報告環節由煙臺海岸帶所侯西勇研究員和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吳孟泉教授共同主持。
陳槐研究員在報告中指出,碳排放增加將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降低泥炭地碳排放是減緩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重要途徑;他對土壤碳庫演變過程、碳通量變化及調控因素、碳庫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機制三方面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并介紹了針對泥炭地土壤有機碳循環的理論體系形成的系列成果和理論創新。韓廣軒研究員從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等五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全球變化對河口濕地演變機制的影響;他重點介紹了以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為依托開展的大量觀測、分析與實驗,剖析了黃河口濕地的退化機制,為黃河口濕地保護提供了指導性的建議。王宗明研究員的報告指出,由于數據來源和模擬方法的限制,當前中國濕地土壤碳庫估算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其團隊基于濕地土壤有機碳密度數據庫等,采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估算了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現狀、變化及未來趨勢,研究成果對于理解濕地碳循環、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碳中和碳達峰戰略有著重要意義。邢前國研究員介紹了其團隊對我國近海大型海藻進行遙感估算并計算固碳量的相關工作。他強調,養殖海藻和漂浮海藻的總初級生產力可與藍碳植物單一生境的固碳率總和相當,未來需進一步關注有關海洋大型植物的運移與時空變化對固碳的影響機制。張華國研究員分享了其團隊基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開展的“太平洋島嶼國家海洋及岸帶生態環境典型要素監測與能力建設”項目的研究內容,針對海岸變化、紅樹林以及島礁底棲遙感監測方法與取得的相關成果等進行了重點介紹;他表示,我國應深入參與太平洋島嶼國家氣候變化的研究,積極發出中國聲音,參與和組織更多的國內和國際合作。孫偉偉教授就濕地植物多樣性遙感監測背景和遙感監測濕地植物多樣性現狀等進行介紹;他表示,當前濕地植被遙感研究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亟需加強全球和區域濕地的系統研究、明確光譜指標以及預測模型在濕地植物多樣性的效果、探索遙感數據信息互補在濕地植物多樣性監測中的發展潛力等。侯西勇研究員的報告介紹了黃河三角洲水鳥多樣性、水鳥棲息地的重要性及面臨的威脅,講述了研究團隊近十年來開展的沿海鳥類研究工作;他指出,黃河三角洲水鳥生物多樣性顯著,但年際變化較大,其中鳥類的個體差異對科學研究和棲息地保護工作構成巨大挑戰,相關研究可為水鳥棲息地管理與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成都生物所副所長陳槐作主旨報告
煙臺海岸帶所副所長韓廣軒作主旨報告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所副所長王宗明作主旨報告
煙臺海岸帶所研究員邢前國作主旨報告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華國作主旨報告
寧波大學教授孫偉偉作主旨報告
煙臺海岸帶所研究員侯西勇作主旨報告
7月28日下午,15個分會場為參會代表提供了交流學術思想、分享科研成果、探討前言問題的平臺。分會場議題圍繞濕地遙感與濕地修復的會議主題,分別就“濕地分類與景觀格局演變”“濕地植被遙感”“濕地水環境遙感”“濕地與湖泊生態要素精準監測”“濕地生態系統功能與服務”“濕地保護與修復遙感”“河口和海岸帶濕地遙感”“城市濕地與生態遙感”“濕地大數據與決策服務”“紅樹林和互花米草遙感”“濕地高光譜遙感”“國際濕地城市可持續發展”“濕地遙感新技術與新方法”“濕地與全球變化遙感”以及“濕地遙感高質量科技論文寫作”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分會場口頭報告總數達197個,學術展板交流11人次。
分會場學術報告現場
大會閉幕式對本次盛會進行總結,宣布 “中國濕地遙感大會特別貢獻獎”(1人),“中國濕地遙感優秀青年學者”(10人),研究生“最佳報告獎”(28人)和“優秀報告獎”(35人)的獲獎名單。特別貢獻獎獲得者柯櫻海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優秀青年學者獲獎代表賈明明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及研究生最佳報告獎代表肖涵同學(中山大學)和優秀報告獎代表鄭曉菡同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發表獲獎感言。
大會主席團成員王宗明研究員、蔣衛國教授、牛振國研究員、柯櫻海教授、侯西勇研究員和吳孟泉教授共同對大會進行簡要總結和展望。大會宣布“中國濕地遙感大會”未來五年主辦單位的名單。最后,第六屆中國濕地遙感大會承辦方——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的代表發表講話。
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深圳大學大灣區地理環境監測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岸帶環境過程與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海岸帶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和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共同承辦。大會匯聚了全國從事濕地遙感及相關科學研究與應用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分享濕地遙感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探討濕地修復與保護的新動態與新趨勢,會議內容豐富、報告精彩紛呈、交流形式多樣。大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加強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間的交流與合作,拓寬了廣大青年學者、研究生的視野,助力于我國濕地遙感科學研究進入新的快速發展階段。
大會閉幕式及頒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