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岸帶環境過程與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
10月16日,中國科學院海岸帶環境過程與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召開。潘德爐院士、張經院士等12位學術委員會委員,煙臺海岸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秦松,黨委書記、副所長郭秀銀,實驗室科研骨干和研究生等70余人參加會議。
會議現場
秦松代表研究所對各位委員一直以來給予研究所和重點實驗室發展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他介紹了研究所十四五規劃的整體部局、重點實驗室在十四五規劃中的任務分工及其近3年來的科研產出情況,希望委員專家對實驗室當前工作和全國重點實驗重組方案深入研討,為實驗室的未來方向和重點任務提供咨詢指導。
張經院士主持實驗室工作報告和專題報告環節。實驗室主任秦偉做2021年以來實驗室工作報告,從實驗室概況、科研任務與產出、代表性研究成果、合作交流與運行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匯報,并提出實驗室未來建設目標。實驗室科研骨干唐建輝、李遠、張曉黎、丁家旺、王德分別做專題報告,詳細介紹了實驗室在陸海過渡區環境過程與生態治理、海岸帶生態修復與藍碳增匯、低氧背景下的海岸帶氮循環、海岸帶環境監測技術與設備研發及應用、海岸帶數字模擬與綜合管理等領域的研究進展和亮點成果。
潘德爐院士主持實驗室未來發展研討環節。與會委員認真聽取韓廣軒做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組建方案的報告,并進行深入研討。專家委員指出,實驗室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入挖掘海岸帶國家重大需求背后的科學問題,精準把握國際海岸帶系統科學發展前沿,針對實驗室建制化建設、科研組織保障、人才隊伍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希望進一步凝練實驗室定位和研究方向、明確研究目標,為國家海岸帶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研究所在“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國家戰略指引下,面向國家海岸帶綜合治理體系重大戰略需求和“陸海人融合,人機物結合”的國際海岸帶系統科學發展趨勢,聚焦“河灣島灘”典型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過程與機制、安全與保障,實現“從陸海過渡帶特殊環境傳感器研制、國產化監測設備自主研制開發、生態系統數據獲得、模型構建與數據產品研發,到可持續管理智庫建設”,建立“從陸海過渡帶生物多樣性調查與恢復、生物資源養護、生態價值產品實現、藍碳核算體系建設、河灣島灘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到海岸帶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構建”的新關系-價值體系。建設“從山頂到海洋”的海岸帶生態治理新樣板,構筑“從遠海到近岸”的海岸帶環境大屏障。
實驗室將以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為契機,結合研究所十四五規劃,聚焦主責主業,精準把握實驗室總體定位、凝練未來研究方向、部署重點研究工作,推進實驗室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國家海岸帶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